「二十年前,科幻小說裡提到的科技一一成真,二十年後,如何擺脫這些科技將成為科幻小說。」
我的小時候,大約 30 幾年前,家中的科技產品只有大同電鍋和轉盤電話,看電視算是一種「共享經濟」,共享有錢鄰居家的經濟,當時生活的重心絕對扯不上「科技」,我上學時和同學愛講話、被罰半蹲、打躲避球,放學後又和他們去爬水管、打彈珠、玩紅綠燈,一天下來,整個身體活動量非常大,從舌頭到腳趾頭的肌肉都有運動到,偶爾被老師以藤條伺候,還可活絡體內氣血疏通,小學過得快樂又健康。國二上學期結束前,我去加拿大東岸小鎮念書,當地人教我打曲棍球,從一開始的陌生感,到後來成為第一得分手,每天放學後總計一萬小時以上的練習,一邊跑步(或溜冰)一邊帶球,還要一邊掌握傳球視野,有時候,還會故意衝撞,過頭的話就會打起來,再次活絡氣血。我的青春期是一段完全「不帶科技」的歲月,除了看電視和打電動之外。每到冬天,還得劈柴剷雪,每一斧、每一鏟都是肉體的磨練,年輕時雖不知道累,但還算是苦差事,那時只想快快完成,再回溫暖的地下室打電動。
1996 年我滿 20 歲,9 月 16 日,大三的我組裝了人生的第一台電腦,正式開始將我的人生 online,從此頭也不回的踏進「網路世界」至今。前年 2016,是我「上網」的 20 周年,十年磨一劍,我手握雙劍,所有網路的相關挑戰,我都有信心迎刃而解,從我上網的第一天,就發誓成為「網路人」,直到我入土的那一天才會真正的 offline,這 20 年來,網路帶給我非常多的東西,我從沒反悔過,但可惜的是,有一件事出了問題,我的健康大不如前,因為科技太方便,頭腦代替身體做了很多事,眼睛過度使用,手腳不再靈活,身形肥胖,外部已經失控,內部恐怕更糟,雖然健檢表格上紅字不多,但再不運動就完蛋的自知之明還是一直存在,而我體悟出最難的一個問題,「科技」是會上癮的,一旦上癮後,他比什麼都難戒,因為他的毒癮不但會侵入腦部,還會植入心理,它讓你的頭腦停不下來,你的人際關係全綁在上面,你的所作所為全被它制約,長久積累的腦力過勞,壓迫著你不斷前進,高速運轉,不得放鬆,沒有任何的勒戒所可去,沒有人可以幫你解毒,我用 20 年的經驗保證,科技越進步,我們的健康越失衡,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,你以為你可以放鬆,其實你不行,你以為你可以遠離科技,其實他會自己找上門,你以為可以科技帶來方便,但他其實會帶來更多不快樂。
有捨才有得,有得必有捨,科技讓我們得到了便利,但我們一定失去了什麼?別人我無法說,以我自己來說,這 20 年來我凡事都以「效率」為主,因為這是「科技的做法」,我不再去做沒有效率的事或方法,自以為聰明省時間,因為在社會的既有價值觀下,省下時間就等於「有效率」,一小時做十件事比一小時做一件事的人更”厲害”,更值得我們追隨、效法、甚至崇拜,但,真是這樣嗎?科技帶來的效率完全對人類有益嗎?
1996 年的某個夜晚,我安裝了即時通訊軟體 ICQ,我人生中最大的驚奇之一,怎麼會有人知道我正在上網,還可以即時的跟我線上聊天!ICQ 帶來的衝擊實在太大,大到之後已沒什麼科技能給我帶來同樣程度的感動,當 FB 在台灣蔓延開來的早期,有間出版社請我出書,關於「用 FB 賺大錢」之類的,主編上司一直跟我說:「你知道 FB 可以這樣…那樣…嗎」?我從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同樣的衝擊,我說我都知道,以網路人來說,FB 不是什麼新鮮事,所以拒絕了她。我們這個世代,親身看見了網路及科技的成形,不管是從電影還是年度發表會,科技的進步把我們的口味變大變重,到了脫離實體環境的地步,未來只要戴上 VR 裝置,就可讓我們足不出戶的「環遊世界」,又便宜、又方便,當「環遊世界」(以及許多其他事)的定義已被科技改變,人類是否只需要感官器官就好,不再需要用身體勞動,因為環遊世界是需要體力的,但戴 VR 不用,所以我們無須做任何的體能準備,只要按下 Power 鈕就好。你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?
經過 20 年的洗禮,我認為科技會讓人變懶、變弱,而趨勢更是不利於我們,再下幾代,科技制約已是出生預設值,如何對抗他們將成為一門顯學。光說不練是不行的,我自己要從今年開始擺脫科技的制約,以下是我正在或計畫做的嘗試,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健康狀態每況愈下,你應該加入我 (你遲早會加入我):
1. 捨棄「即時性」
大事小事工事家事雜事,真正的急事比例其實很低,一再檢查這些即時通知不止佔據你的零碎時間,打亂你的生活節奏,更嚴重會產生無形(且無謂)的壓力,讓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想開啟他…這類的壓力積少成多,積小成大,積頻繁成習慣再成癮。我開始懷念起沒有 ICQ、MSN、FB、Line 的年代,甚至更久之前沒有手機的年代,也許停留在 BB Call 的時期是剛剛好,智慧型手機正是科技讓生活失衡的開端。
2. 捨棄「虛擬社交」
ICQ 讓我入迷,交友網站給了我幾段戀情,但真正結婚的對象卻是現實世界認識的,世上很多事情最好不要速成,包括但不限於感情、知識、和投資,科技讓我們更快速達成目的,卻忽略了醞釀養成的過程,縱使這些過程讓我們跌跌撞撞,浪費不少時間或金錢,但他的結果卻是最穩固持久的。「交友」這件事在 online 做和在 offline 做有非常大的不同,知人知面不知心,你連人和面都沒見過,就能知道他的心也太強!你說的同一句話,聽在認識和不認識你的耳裡,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,反之亦然,你一定會會誤解臉友的言詞,因為你就不認識他啊,因此容易掉入「人」云亦云的陷阱,特別若引號裡的人是你朋友的話。
3. 捨棄「數位資訊垃圾」
好內容有許多型態,但請清楚知道他跟「能快速取得」「很多人都知道」「很方便取得」不一定有關連,電視新聞台符合這三大條件,但他絕非夠好的內容,FB 被朋友洗版的訊息也屬這類,因為演算法的關係,FB牆也漸漸「電視新聞化」,我不看電視已八年,覺得很清爽,而 FB 越來越讓我感覺像在看電視,特別是現在直播氾濫,我很想把 FB 也給關上,不關上的原因是工作關係,不得不一直開著,讓喧嘩的雜音一直 play,一再 repeat。
我們都已上了癮,擺脫科技回到”不便利”的日子似乎不再可能,我們這一代能嘗試做的,就是盡量拖延孩子們的「科技覺醒」,不要為求方便而大量餵食,提早傷害他們的健康。健康包括身、心、靈三個層面,過度依賴科技的結果,第一階段是讓身體的弱化,再來是打亂心理認知和情緒,以及最後影響靈性的道德與良知,也許您認為「有那麼嚴重嗎」?我敢保證,若科技繼續這樣發展下去,一定會比想像中還嚴重。科技讓許多事得以速成,但我們在無形中犧牲了什麼,是大家應該要深究探討,並盡早準備因應之道,因為任何的失衡及不健康,預防都勝於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