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益活動 + 行銷專家 =「公益行銷比賽」


當年我還看會電視時,我最喜歡的一個節目是《誰是接班人》(The Apprentice),由川普(Donald Trump)主持的實境節目,每集淘汰一位候選人,最後的贏家可以為Trump工作一年,高薪又有知名度。每集的任務都不一樣,但這節目給我印象最深的是「公益任務」,兩隊必須幫一特定慈善團體來舉辦募款活動,然後比賽項目是誰募得最多款項,但每次在「淘汰會議」開始前,Trump一定會說一句話:「You are all winners.」
 
沒錯,只要是公益相關活動,募款的多寡不論,他的「社會貢獻絕對値」都一定是正的,就像這次的Ice Bucket Challenge,「過程」也許作秀、也許搞笑,甚至走鐘變調,但「結果」一定是正面提升產值,利大於弊,「遲來總比沒有好」(better late than never),至少在台灣,漸凍人協會就是「NEVER」,他們從來沒有行銷活動,更別說是如此驚人的,所以當全民在瘋冰桶挑戰時,我就在想,這活動的意義絕對不止「捐了多少錢」而已,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我們看見了「公益行銷的爆發力」,它樹立了一個典範,讓未來的公益團體可以參考,當我們知道一件事的「可能性」(或"上限")在哪,我們就有可以努力的方向,Ice Bucket Challenge給了我們(至少台灣)一個事實,就是「做公益可以結合歡樂和遊戲」,而且威力比較大,我知道,很多人會說:「當你看過那些病患如此痛苦,你會不忍心製造歡樂」,其實呢,這些就是「小我」和「大我」,「個案」和「整體」的差別,製造悲情和感動是很容易的,乍聽之下也會帶給某些人共鳴,但如果換個方式來想,我們的重點是做公益,讓這些團體得到曝光和捐款,那不就好了嗎,想那麼多幹嘛,誰說做公益不能輕鬆愉快呢?有效、有意義、有感染力、有傳播性勝過一切。
 
台灣人的一窩瘋,這次是可愛可敬的,但下一步呢?該如何延續這股公益風氣?我來提個建議吧:
 
台灣有很多「網路行銷」「社群行銷」「品牌行銷」「whatever行銷」專家,不如我們來辦個比賽,稱之「公益行銷比賽」,大概的玩法是這樣:
 
每家公益單位或需要幫忙的慈善團體,去找一位行銷專家來配合,由行銷專家來策劃活動,讓社福單位的員工或義工參與討論及執行,然後來比賽,比賽時間一個月,比賽項目包括「捐款總額」「網站/網頁流量」「網友評分」「媒體報導數」等等(其他再想)。對於公益團體來說,他們的能見度增加,原則上募款金額也會;對於行銷專家來說,他們創造知名度,也總算做了好事,對於參與或投票的人來說,他們做了公益,在這場比賽中沒有人是輸家,We’re all winners.
 
聽起來是個不錯的競賽對吧?那麼我想挑戰各位讀者:誰是最適合的「主辦單位」呢?
 
   

請登入留言



客服信箱:iam@wendellyu.com / 客服電話:0983-2083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