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曾聽過人說「一代不如一代」,我們先不論這是否為事實,又或者是「老人的謬誤」,但當我自己年紀增長,去觀察現在的年輕一輩,我是真有一點那樣的感覺,但奇怪的是明明科技在進步,各種資訊唾手可得,生活各方面的便利性、物質豐富度也比當年的我們好太多,按理說,隨著科技和數位工具的進步,一代應該勝過一代啊,不然至少持平,再怎樣也不該出現「不如從前」的感覺吧?
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,為什麼科技的進步,和對「年輕人能力」的觀感(若不是事實的話)是成反比的,真相是什麼?會不會正是因為科技進步,反而是對年輕一代造成意外的傷害,乍聽之下覺得不可思議,科技不是因為生來幫助別人的嗎?當我們可以打開電腦,輸入關鍵字,就可以在一秒內找到我們想要的資訊,怎麼反而會讓我們的下一代變差呢?
在《網路讓我們變笨?》一書中舉了很多神經科學的研究證明,因為人類大腦的可塑性很高,當我們隨著網路資訊的「零散便利性」來獲取知識和能力,我們就失去了建構這些知識和能力的過程。因此我認為「知識速成」絕非好事,就跟許多其他「OO速成」一樣,特別是那些重要的知識或能力,學習若缺乏過程,不但基礎薄弱,零碎淺薄,無法培養trial and error的精神,也不能反思內省、沉澱內化,而且因為得來容易,也不懂珍惜和運用。講的嚴重點,沒有這段學習的過程,學習本身甚至可說是喪失意義。資訊方面如此,生活各方面也是如此,數位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省略過程,直接享受成果,當然好處是節省時間(但省下的時間拿去追劇?),有好處就一定有壞處,犧牲的是我們身為人類的原始能力之一:「從過程中學習」。
以上跟小孩的「自由遊戲」有何關係呢?我自己的想法是,既然建構各種知識和能力的過程很重要,那麼「享受過程」才是學習的王道,在華德福教育中,至少在幼稚園時期,學生會花很多時間在「自由遊戲」上,這在外界的家長眼中,會覺得為什麼學校都不教東西,每天就是玩玩玩?但我們之所以會選擇華德福,正是因為學校不教「東西」,因為「ㄅㄆㄇ」「ABC」那些東西並不是幼兒園孩子該學的,我們心裡非常清楚,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有更重要的東西要學,包括自己小小身體的運用,界限和規矩的遵守,對身邊環境的探索,師生間的溝通交流,想像力的發展,觸發好奇心和學習動力等等,這些都是比「學術科」東西來的重要,數萬倍的重要。
一開始,我也不太適應,看到幼兒園孩子就是每天去學校玩,心想付高額的學費怎麼就是去玩,都不念書,那在家玩就好了啊,後來經過這幾年的經驗和觀察,我發現華德福才是最細緻的教育,你會問玩泥巴、滾輪胎、健行、爬樹這些「粗活」怎稱得上細緻,但厲害的就在此,玩泥巴是為了感受大自然,滾輪胎是鍛鍊大肌肉動作,健行是培養意志力,而爬樹除了手腳眼並用,還需要極大的勇氣(小孩和爸媽都是)。
回到室內,教室中有很多大自然素材如木頭、果實等,還有很多染布、木偶等等,孩子們就只能利用這些素材來玩遊戲,他們必須想出「這些有什麼好玩的」「該怎麼玩」「可以跟誰玩」「誰扮演什麼角色」等等,可能是扮家家酒,或扮演醫生照顧病人,或用積木模擬開火車等等,也就是說,孩子們必須發揮想像力才能玩。我記得有一次家長說明會,老師請我們去教室找到想玩的玩具,然後看是要自己玩或是找伴玩(別的家長),我就發現自己呆在那,想說這些木頭和染布「該怎麼玩啊?」(還是滑手機好玩…) 可見自己利用身邊的東西,然後製造一個可以樂在其中的遊戲,是需要一些創意和想像力的,所謂的自由遊戲,絕對不是讓小孩玩這麼簡單,他有其細緻的部分,包括環境探索(找到適合的積木),情感投射(醫生護士),及自主性(要自己玩還是跟誰玩)的部分,許多孩子真正該學的東西都隱藏在遊戲中,老師透過這些遊戲,來觀察孩子的性格和興趣,幫助家長更了解他們,也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。
兒時自由遊戲所帶來的影響,將會導引孩子的一生,包括對人事物的態度,或是未來的工作。例如在遊戲中的照顧者,長大後可能變成護士,一個喜歡騎馬扮演騎士角色的小孩,長大可能變成開疆闢土的企業家。自由遊戲讓孩子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,培養人際關係,是一切教育的根本,至少在他們成為大人之前,「寓教於樂」是真諦,是教育現場的日常實踐,不是幻想,更不是口號。
小孩子如同白紙,所見所聞都是學習,家長們將重點擺在何處,就會選擇怎樣的教育方式。以我本人來說,我比較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,而不是立即見效的成果,透過自由遊戲得來的樂趣,創造出他們對學習的熱愛,享受學習的過程,這才是奠定未來學習路上的最高原則。